日期:2025-08-06 10:06:06
夜幕下,玉环大麦屿街道“文艺轻骑兵之家”灯火通明。舞台上锣鼓铿锵、唱腔悠扬,玉环市文艺轻骑兵“村戏”展演高潮迭起;幕后,来自全省16所高校社团的50余名青年学子环绕轻骑兵骨干演员,认真学习传统戏曲表演技巧,沉浸式体验传统艺术魅力,形成一道别样风景。
当各类文化队伍的身影掠过街头巷尾,当精心编排的节目贴近不同群体的生活,当文化关怀的暖流浸润每个需要温暖的角落,台州大地上的基层文化实践,正被这股务实的力量持续深化——它既有精准服务的细腻温度,也有普惠共享的民生底色,更在扎根基层的行动中,写就了丰富群众精神生活、凝聚城市发展合力的台州答卷。
文化带头人 托起乡村梦
展开剩余86%在台州的广袤乡村,有这样一群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、村舍礼堂。
他们是派驻在台州的省、市、县三级144位文化特派员;他们扛起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使命,扛起缩小“三大差距”的使命。他们深耕细作,着力于从“送文化”到“种文化”“育文化”的转变,让文化真正“沉得下、留得住、活起来”。
一年多来,这些文化带头人托起乡村梦的例子,比比皆是。
郑红是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副教授,去年夏天,她到临海市尤溪镇义城村后,村里多了很多“新潮”的文化事物——旧校舍改造成为独具美学风格的书屋、咖啡吧,建成了以诚信契约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,千年义城古道得以修缮。
在天台石梁慈圣村,文化特派员高平深入挖掘唐诗文化和红朱柿产业资源,携手高校团队,共同开展了“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”活动,设计出“李白诗酒笔意字体”。以文化领航,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。
黄岩西部山区富山乡半山村,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,它曾经一度面临“空心化”问题,是文化特派员王斌荣带来了变化。他奔波在激活村庄文化魅力一线,让人文创作、踏青采风、艺术交流之风吹动乡村共富杠杆。7月5日,他还组织向半山村文化礼堂、隐逸书局、望野遇川咖啡营地等地方赠送书籍,进一步提升“诗意的半山”知名度。
短短一年,看似资源禀赋不足的仙居田市镇下街“无中生有”,通过“文化+”打造“青年·在野集”项目,一期吸引了美术博物馆、陶艺工坊、土包子等16个主营业态入驻,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,成为仙居爆款网红打卡点。这背后,少不了文化特派员娄欣星的全情投入。
……
从各行各业的名师名家、领军人才,到“解锁”许多新身份——理论宣讲员、文化供给员、文脉守护员、产业服务员、人才引领员、乡风文明指导员。文化特派员们正积极践行“以一个人,带动一个团,助力一个村”的愿景,成为台州又一支强有力的基层文化推动力量。
文艺轻骑兵 好戏送到家
两位村民深情对唱,伴舞随歌声展现不同舞姿,7月26日晚7点,大雨倾盆,路桥区新桥镇扶雅社区文化礼堂依旧很热闹。
“这是我们的新节目《欢聚一堂》。”新桥镇文艺轻骑兵队伍负责人蔡玲智介绍,“大家想看什么,我们就表演什么。团队20多个骨干,人人都有‘本领’,曲艺、唱歌、舞蹈等都不在话下。”
每逢周末,新桥镇文艺轻骑兵都在各个村落,为村民带去精神享受。一台台不少于一个小时、近20个节目的演出,门类多样、贴近生活,极大丰富了村民精神世界。
这是我市“文艺轻骑兵”体系扎根基层,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生动实践。去年10月,市委宣传部发布《关于推进“文艺轻骑兵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把散落在基层的文艺乡土人才、志愿者等基层文艺力量整合起来开展常态化巡演,让优质文化资源与群众“直接见面”。
半年多来,成效斐然。
目前全市已建立133支文艺轻骑兵队伍,全市乡镇(街道)全覆盖,登记骨干队员2199名,创作节目2780个,1月—6月全市共巡演1990场,刚性落实“一镇一支队、一队一台戏、一村一巡演、一县一展演、一队一政策”。
——在路桥,聚焦偏远地区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等共性难题,创新实施“驻岛联演+流动服务”模式,成功打造“轻骑兵演艺码头”、海峰村“灯塔音乐厅”等文艺轻骑兵打卡点,累计向金清镇海岛、码头送去12场演出,有效实现了文艺服务抵达偏远角落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——看温岭,按照“有情、有闲、有才、有能”标准选拔文艺人才,依托“乡村艺(体)校”充实文艺轻骑兵队伍,发挥文艺轻骑兵人员精、专业强、机动性高的特点,让文艺声音在高山村、海岛村、敬老院、残疾人之家等“群众最需要的地方”愈加嘹亮。
——观玉环,他们探索阵地建设,统筹社会文艺公益基金,建立文艺轻骑兵之家,让轻骑兵排练、培训、交流有了去处,让参与者有了归属感,更让“轻骑下乡”的脚步走遍海岛乡村。
——在三门,制定轻骑兵队伍建设规范化指南,有效提升队伍组织化、专业化水平,每个镇街都建立起了一支“带不走的文艺工作队”。集成集采LED大屏、灯光音响等服务,为演出创造“最低成本”,让轻骑兵队伍不再为“有时间排、没设备演”而苦恼。推出“积分制”,按照“公益+低价”,对队员演出服务进行量化并给予补助,以“小积分”撬动“大服务”,充分调动积极性。
……
一支支带着泥土芬芳的文艺轻骑兵,正踏着乡村振兴的鼓点,为真正实现文化资源全域共享的目标奔跑。
15分钟文化圈,圈出幸福感
“有书相伴,半小时过得飞快,阅读的幸福感抵消了一天工作的疲劳。”7月26日,上班族陈萍萍照例在手机上预约,第二天她便可在市域铁路S1线学院路站的和合e书吧,扫码借阅沈从文的《边城》。
对这位“双城”青年来说,每天来回椒江—温岭的上下班之路,成为了她的“充电站”。台州这个全国首个城市轨道阅读设施全覆盖之城,随手可见的文化空间,是她热爱家乡的理由之一。
想看书了,步行踏进街边或者公园的和合书吧便可借阅;想看演出,想走近一幅幅油画、一件件雕塑去感悟大师手笔的精妙,只需要拿出手机,演出、展览预告、排期触手可及;指尖轻点“浙里文化圈”小程序,精准导航到自己想要去的文化场景……
在台州,由“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”带来的这样的高品质文化生活,已经成为市民的日常。
“在文化驿站,一家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体育活动。”市民王女士对丰富的公共文化供给很满意。上个周末,65岁的母亲到椒江青少年宫参加成人广场舞课程,9岁的儿子参加综合体能少儿班公益培训,王女士本人则在附近的体育公园跳绳锻炼。
优质的文化活动,需要优质的文化空间承载。2024年,我市建设完成“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”366个,和合书吧20家、文化驿站24家,分别为年度任务数的105%、222%、267%,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、舒适性和体验。
不久前,我市“新型阅读空间”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,旨在构建覆盖城乡、布局合理、业态多元、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全民阅读空间体系。到2027年,全市将新打造100个以上新型阅读空间,进一步打造台州城乡居民家门口的“诗和远方”,丰富“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”的质感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